父親老家在武漢,他上世紀五十年代在廣州的一家機械廠工作。老話講“有錢沒錢,回家過年”,每年父親都要回老家過春節。五十年代的春運,旅客坐的是蒸汽機車牽引的綠皮車,自然是沒有空調,也沒有軟座。由于車速慢,到站停靠次數多,從廣州到武漢要開上二十多個小時,遠沒有今天的高鐵快捷。 那時客流比較小,車內還顯得寬敞,兩排座椅之間還有小茶幾供旅客放東西。五十年代人們以無比的熱情投入建設新中國的熱潮中,人與人的關系也很融洽,素昧平生的旅客同坐一列火車也成了無話不說的朋友,父親說那時在春運火車上人們常掛在嘴邊的話:“從前我哪兒敢這樣想呀”,“今年又比去年強”,“回了家就給孩子們發水果糖”。當時列車上的服務質量也不遜色,列車員拎著開水壺主動為乘客倒水沏茶,車上還有報紙雜志看,有時候列車員還會為大家表演節目,比如唱紅歌、演快板、吹口琴,讓漫長的旅途也充滿了歡聲笑語。 上世紀整個八十年代我都在上海打工,那時的春運已經很有規模了。火車還是那種綠皮火車,每到一個小站都會停,還常常晚點。那時的交通網不發達,車次較少,火車票很緊張,好在我們單位為外地員工統一訂了硬座票,才不至于從上海一直站到武漢。車廂里異常擁擠,過道上滿是人,有的人干脆鉆到座位底下睡起大覺,行李也被人見縫插針地亂放,真讓人感到無處下腳。我最怕的是上洗手間,這幾乎是春運最困難的事情,因為從座位擠到洗手間,即使是短短十幾米的距離也無異于一場人海里的“長征”,所以整個旅途我只能盡量少喝水。“冷”是我對那個年代春運最深刻的感觸,春運期間天氣都是極冷的,綠皮車車廂密封不好,更沒有空調,常常有寒氣侵入,我裹著軍大衣還是凍得直哆嗦。 女兒如今在外地工作,她每年依然回家過年。現在鐵路運能大大提高,車速快,車次多,購票方式也多樣化了,乘車環境、軟硬件設施等都有了很大的改觀。那種春運艱難擠綠皮火車的體驗,也遠離他們這一代人了。女兒這幾年都是乘坐高鐵動車組回家過年,高鐵車廂寬敞,溫度適中,乘坐舒適,座椅上面有靠枕,旅客頭頂還安裝了閱讀燈方便旅客閱讀。車廂內還有音樂播放設備,旅客只要把耳機插進插口即可自由選擇列車為旅客準備的各種音樂,放松身心、消除旅途疲憊。女兒開心地說:“現在過年回家是件輕松愜意的事,行李早就快遞寄回了家,我只用背著個小背包上高鐵,拿出平板看兩三部喜歡的電影,再一抬頭,哇塞,到家了!” >>>更多美文:心情隨筆
- Oct 16 Wed 2024 12:19
生命誠可貴,愛情價更高
close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